【资料图】
大众网记者 张迪 通讯员 陈晴晴 滨州报道
滨州市生态环境局紧盯近岸海域优良水质面积比例目标,加大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多措并举、精准施策,打出控制总氮、严格执法、加密监测、智慧监管等一系列“组合拳”,全力提升近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
全流域锁定重点因子,狠抓入海河流总氮治理。严格推行山东省生态环境厅“126954”模式,采用六步工作法,对滨州市5条入海河流和3条过境入海河流专项排查。对现场排查、飞行监测、在线监测数据发现的问题,及时交办有关属地限期整改。深入剖析影响潮河、秦口河等河流总氮浓度的重要因素,聘请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河流总氮治理与管控方案。组织全市赴安徽,浙江等地开展“硫自养污水深度脱氮处理技术”实地考察学习,力争在全市进行推广。
全方位监管海洋项目,扎实开展海洋执法检查。生态环境部门联合海洋发展和渔业局、滨州海警局和滨州海事局开展海洋环境联合执法行动,重点围绕海水养殖和涉海涉岸工程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配套及运行情况等开展检查,建立涉海环境案件线索移送、信息共享、工作会商、联动执法等机制。联合市行政审批服务局严格海水养殖环评管理和整治,不定期对海水养殖尾水进行监督监测。定期开展海洋风险源排查,建立风险源清单,全市核查企业31家,风险源企业5家。
全时段关注水质状况,加大水质监督监测力度。对全市7家重点直排海污染源入河口建设在线监测设施,实现了对入河排污口24小时监督管理,建立了“排污单位——排污通道——排污口——受纳水体”全过程监督管理体系滨州市首座海洋环境自动监测浮标站在渤海湾成功投放,监测结果纳入“滨州市智慧湾长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实时掌握海水水质和变化趋势,同时每月对5个海洋国控点位进行手工采样监测,发现水质恶化情况,及时进行预警、溯源分析。
全链条贯彻湾长机制,充分发挥湾长平台机制。规范开展湾长巡湾,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分管副市长毕志伟为渤海湾市级湾长,每半年对责任湾区巡查至少1次,及时发现和解决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滨州市自2020年起,建立了“无人机海上巡查”长效机制,每年对市辖126.44公里海岸线向海及向陆地一侧各1公里近岸海滩开展2次例行巡查,目前已累计完成5次无人机巡查,发现疑似问题点位520处,清理垃圾9.6吨。积极推进“无棣贝壳堤岛海洋自然保护区治理单元”建成“美丽海湾”。